2025年3月,在CESC2025第三届国际储能大会上,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发表了题为《长时储能技术探讨——打造中国特色的绿色甲醇国家标准推动碳中和》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破解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与储能技术瓶颈,而绿色甲醇凭借其液态储能优势、多场景适配性及与现有基础设施的高度兼容,正在成为中国特色能源转型的“最优解”。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
储能困局:风光易得,长时难存
中国风光资源丰富,但发电时间受限——全国光伏年均发电仅1450-1750小时,风电约2200小时,台湾海峡海上风电虽可达4000小时,但仍无法覆盖全年需求。
“风光发电再便宜,没有太阳和风时怎么办?”针对这一储能痛点,刘科指出了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思路。当前,国内锂、钴等资源依赖进口,电池储能成本高且难以支撑数周级长时需求,且液氢储运成本高昂、安全隐患大,加氢站单站投资超千万元,均无法作为长时储能的稳定载体。而液体燃料体积能量密度高,运输成本极低,且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液体基础设施网络,这一良好的先决条件提供了发展绿色液体储能的肥沃土壤。
“若抛弃现有的数万亿美元液体设施,重建充电站与加氢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绿色甲醇可复用加油站,改造成本仅10万元/站,是交通领域最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刘科在大会演讲中说到。
绿色甲醇:技术逻辑与中国特色实践
绿色甲醇的合成路径通过两大核心路径实现从“高碳”到“近零碳”的跨越。一是利用秸秆、城市垃圾等生物质原料制甲醇,其碳源直接来自大气CO₂,形成100%碳中和循环;二是依托中国丰富的劣质煤资源,结合绿电(风电、光伏)电解水制取的绿氢与绿氧,通过绿氧气化劣质煤生成合成气(CO+H₂),再催化合成甲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传统煤制甲醇减少80%,同时副产富含矿物质的土壤改良剂,可修复退化耕地,提升作物产量15%-30%,形成“能源生产-农业修复-碳汇增值”的闭环。
而现实层面,绿色甲醇已在多领域实现了商业化落地。吉利帝豪醇电混动车型百公里燃料成本低至0.3元/km,年减排CO₂超80%,全国近2万台甲醇出租车投入运营;全球甲醇双燃料船舶订单突破204艘,中国船级社将其列为替代燃料,预计2050年市场规模将超1300亿元;甲醇氢能热电联供系统替代柴油发电机,减排80%,广泛应用于基站、数据中心等高能耗场景,实现能源消费端的清洁化转型。
战略纵深:标准、政策与全球竞争
中国正以“标准先行”抢占绿色甲醇国际话语权,通过制定国家标准明确不同合成路径的减碳核算规则,为产业规模化铺路。政策协同方面,需将甲醇加注站改造纳入新基建投资,对醇氢船舶、重卡提供购置补贴,并推动能源、农业、交通跨部门合作。目前,已有煤炭企业与农业部门联合推广微矿土壤改良剂,实现“减碳+增产”双重收益。
面对欧洲主导的e-Fuel(合成燃料)标准竞争,中国需依托占全国45%的劣质煤资源与风光发电潜力,构建“绿色甲醇经济圈”,通过技术输出与产业链整合,将西部风光资源与煤化工基地联动,以绿氢绿氧替代传统煤基合成工艺,渐进式降低碳排放,最终形成“技术-产业-标准”的全方位优势,为全球煤基经济体提供低碳转型的“中国范式”。
未来展望:液态新基建与江苏机遇
日前,江苏首个气化法绿色甲醇项目——隆基绿色甲醇及相关合作项目签约落地连云港市赣榆区。该项目总投资60亿元,计划年产30万吨生物质制绿色甲醇作为全国绿色甲醇产业的先行者,江苏正积极推动绿色甲醇产业链布局。
依托江苏沿海风光资源与港口优势,试点甲醇氢能船舶、分布式供能项目,为技术落地提供可靠的实践支撑。同时,积极联动省内新能源车企、化工企业,打造“制-储-用”一体化生态,争取国家绿色甲醇试点示范,探索峰谷电价联动制甲醇等商业模式。
刘科强调,“碳中和是渐进过程,零碳既不科学也不经济。绿色甲醇通过全生命周期碳平衡,以最低成本实现减碳80%以上,这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务实路径。”
液态革命,江苏先行
从“风光大省”到“储能强省”,江苏正以绿色甲醇为支点,撬动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这场液态革命,不仅关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更将重塑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竞争力。正如刘科所言,“未来能源体系必是‘绿电+绿色液体管网’的双轨网络,而绿色甲醇,就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来源:CESC国际储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