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我国首个对外公开提供的进口LNG窗口期产品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成交。
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与龙口胜通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通”)组成的联合体,最终以0.265元/方的价格摘单,成交量为一船液化天然气(LNG)(约1亿方)。本期船货将于10月下旬到港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提货时间窗口总计45天,提货地点覆盖中海油粤东、福建、深圳、珠海、浙江、天津等LNG接收站。
此次窗口期产品提供方为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其窗口期产品的服务内容涉及进口LNG全流程,包括进口LNG资源代采、报关、报检、港口港杂费、计划管理、多点资源调配、接收站及配套基础设施协调、资金使用等一系列业务和服务。
正值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节点,中海油的此次试点交易,作为LNG接收站逐步向第三方开放进程中的一大突破,将有利于我国油气改革政策措施落地,助力我国构建完善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
不过,在突破的背后,深层次的博弈仍在继续。
新手入局
2018年8月31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发布《关于进口LNG窗口期交易首期试点》。这是国内第一次采用公开竞价的形式对LNG接收站窗口期的资源进行配置。
消息很快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近30家企业对进口LNG窗口期产品表示感兴趣,对交易细节进行了详细咨询,共有8-9家买家提供了资料。经过一轮资格审核和筛选后,去掉弃权和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最后剩下新奥、中燃、三峡、博臣和胜通(振华)等5家企业参与到竞价环节。
此前,振华在业务构成上以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国际石油贸易、仓储运输、石油炼化为主,原油、成品油的年贸易量高达6000万吨。
但在天然气贸易上,振华是一名新手。
直到今年6月,振华才组建天然气事业部。据该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其未来业务规划主要包括海外气田勘探开发、LNG接收站建设、LNG国际贸易三部分。
在拥有自己的LNG接收站之前,如何获得进口LNG的窗口期以进入国内市场,是摆在振华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振华曾与中海油等上游公司有过多次沟通,但一直未能达成合作。
此次LNG接收站窗口期产品公开竞价,无疑为振华提供了第一次进入国内天然气市场的机会。
在竞标中,振华表现出了志在必得的气势。对于最后0.265元/方的竞价结果,部分参与竞价的买方企业表示压力较大。
竞价首先需要进行资格审核,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需要向中海油提交是否能落实分销市场的材料。这正是振华的短板。
振华所擅长的是国际贸易,在国内长期合作的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他们对国内下游市场环境并不熟悉。
振华很快瞄准了从天津港做物流起家的胜通。
胜通可以在中海油除海南以外几乎所有的接收站实现提货,从而分担接收站的压力。在自有运力方面,胜通的车队运输车辆位列全国第一,共有300台自有车辆,并在调配第三方车队方面也有一定的资源积累。
胜通同时经营着LNG加气站、企业点供、调峰储备站等多项业务。目前,胜通拥有长期稳定客户300余家,LNG日销量超过2300余吨,拥有自有点供终端26处。
约两周前,振华敲定了与胜通的合作。十天之前,双方共同前往新加坡开展气源采购谈判。窗口期的竞拍与气源锁定几乎同步进行。
20日上午,随着竞拍成功,振华与胜通也最终锁定了窗口期的气源。
行业变革
去冬今春的一场席卷全国的气荒,让人们见识了天然气的强大市场需求。
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4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5%;天然气进口量9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6%;天然气消费量23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3%。
2018年上半年,天然气产量77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9%;天然气进口量58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9.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3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5%。
在国家大力推进“煤改气”的政策背景下,天然气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增长,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然气进口主要分为管道气进口和LNG进口两种形式。2017年,我国LNG进口量重新超过管道气进口量,占比达到54%。
对于LNG来说,接收站是一个关键性的瓶颈。由于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审批难度高等因素,我国的LNG接收站基本被“三桶油”垄断。自2006年9月中海油广东大鹏LNG接收站投产以来,目前国内投运的LNG接收站共有21座,其中15座归属“三桶油”。
市场呼吁LNG接收站公平开放。事实上,在“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天然气体制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政府层面近几年一直在推动LNG接收站的公平开放。
自201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截至目前,国内LNG接收站公平开放工作却进展缓慢。
为应对国家层面的监管压力,2014-2015年间,中石油旗下3座LNG接收站共进行了13次第三方试点开放,但开放的对象均为华港燃气、太平洋油气、北京燃气、新奥等内部关联公司和战略合作客户。
2016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天然气设施运营企业在制定的媒体平台上主动公开公平开放相关信息,同时明确规定,若有第三方公司申请,天然气设施运营企业需按照申请公开油气管网设施的剩余能力以及可提供开放服务的窗口、接入点、对接入油气质量指标的具体要求等关键信息。
此后,“三桶油”虽然均已按照政府要求,在其官网上公布了LNG接收站的基本信息、第三方开放的准入条件及要求、第三方准入申请程序、联系方式等内容,但鲜有其向第三方开放的公开报道。而九丰、广汇、新奥等民营企业的LNG接收站,就更无开放信息了。
2018年8月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更是要求,油气管网设施运销分离,不得以统购统销名义拒绝开放,在有剩余能力的情况下,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应无歧视地、不得无正当理由拖延或拒绝与符合开放条件的用户签订服务合同,不得提出不合理要求。
压力之下,中海油于8月31日试水“进口LNG窗口服务”,于是有了前文所述的交易。
改革难以推进,除了现有LNG接收站所有方通过控制LNG进口渠道增强在国内市场话语权、扩张天然气市场份额的考量之外,保障供气安全、高价长协气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也屡被提及。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快速增长,且存在较为突出的季节性、区域性供应紧张等情况。在保障天然气供应,尤其是北方采暖季期间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天然气应急保供方面,“三桶油”的可靠性,是那些期望通过LNG接收站公平开放“赚快钱”的第三方公司所不能比拟的。
同时,“三桶油”也希望对高价长协气问题进行妥善处理。2015年之前,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LNG接收站立项核准,需提供对应的进口LNG资源已落实的证明。为此,“三桶油”不得不与国际LNG供应商签署对应量的长期照付不议LNG采购合同。由于国际油价和LNG供需形势变化,这些长期照付不议LNG采购合同价格与2015年之后的新增LNG资源价格相比不占优势。如果历史上为推动LNG接收站建设而签署的高价、长期照付不议LNG采购合同没有得到充分消纳或妥善处理,公平开放势必受到来自“三桶油”的阻力。